孩子的5个心理障碍,你得知道

时间:2022-05-30 作者 :温纳心理

  微信图片_20220531170920.png

       不吃饭,不撒谎,动不动就发脾气……你会对孩子的这些行为感到无奈和愤怒吗?其实这些都可能是孩子心理压抑的信号。童年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。父母要及时意识到自己的压力,呵护自己幼小的心灵。


  01


  扔东西爱打人。


  5岁的小威是个让人头疼的孩子:在幼儿园总是抢孩子的玩具;玩游戏只能赢不能输,不然会作弊;如果你想要什么,你会哭,会闹,但你永远不会说好...小威的妈妈感到很无奈,只好带他去医院的儿童心理科咨询。医生发现,小威的父母因为工作繁忙,很少带他出去玩,导致小威缺乏与人交流和相处的机会。父母的忽视也伤害了他的心灵,导致了“不合群”等表现。


  一般来说,孩子的攻击性在2-3岁左右开始体现,比如不小心往地上扔东西,或者莫名其妙地推其他孩子。这是因为幼儿不会约束自己。对于孩子的这些行为,有些家长觉得好玩,就让他们去做,反而会固化他们的攻击性行为。据研究,攻击性行为有一定程度的遗传倾向,但后天培养也很重要。如果父母或家人过于粗暴,对孩子的关爱不够,更容易固化孩子与生俱来的攻击性倾向。


  对策:家长不要急着给孩子上课。首先,他们应该知道导致攻击行为的事件的全部经过和他们内心的想法,然后思考从哪里开始教育孩子。不要乱打孩子。以暴制暴只会强化侵略。对于只是偶尔有攻击性行为的孩子,只需要给予适当的教育和引导。等孩子大了,心理成熟了,攻击性行为自然就消失了。对于经常表现出攻击性行为的孩子,家长可以安排一些简单耐心的游戏,保证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完成。


  02


  总是舍不得睡。


  5年级的小阳,晚上不愿意睡觉,整天无精打采,经常无缘无故发脾气。医生发现他没有身体原因。心理医生询问后,小杨看到不写作业的同学在学校被老师处罚,这让他一直担心写不完作业也会被同样的处罚,所以睡不着觉。


  看到同学被老师处罚,可能被处罚的人没当回事,但是看到的孩子都吓坏了。其实这和孩子天生气质类型的不同有关。有些孩子天生抑郁、敏感、情绪易受影响,容易受到创伤性事件的影响。有些孩子分不清想象中的世界和现实世界,会被想象中的怪物吓到。他们会认为怪物就在附近,因为他们白天看到的漫画和听到的故事中有一个可怕的怪物。有些孩子对公平和温暖的要求很高,一旦老师和家长忽视他们或不公平对待他们,他们的内心就会受到伤害。所以家长一定要读懂孩子的心,注意孩子对这些问题的看法。有时候,很多困难在父母眼里不值一提,但却会伤害到孩子。


  对策:睡前和孩子聊聊天,给孩子关心感和安全感,给孩子说出心里话的机会。如果是因为看了一些恐怖的东西,可以通过一些小故事引导他们克服恐惧,同时让孩子看积极快乐的动画片和书籍。如果学校出了问题,家长要和老师沟通,和老师达成共识,善待孩子,多给孩子鼓励。


  03


  经常说谎。


  说谎是儿童心理发展的正常现象。孩子长大后,发现自己的一些行为能引起父母的注意,有时会撒谎来引起父母的注意。成年人经常用善意的谎言来处理人际关系,但很多父母不注意避开孩子,会被孩子模仿。因为有些愿望无法实现,所以在孩子的成长经历中,像吹牛、自夸这样的谎言是常见的。


  如果家庭环境过于恶劣,孩子的说谎行为就会固化。很多父母经常责怪孩子,却从来没有想过自己是不是错了,是不是对孩子不够关心。这种粗暴的教育方式让孩子下意识的逃避惩罚,撒谎是最方便的方式。谎言被拆穿,父母会更生气,打骂更狠;如果撒谎成功,会强化孩子的侥幸心理,更习惯撒谎。久而久之,甚至会发展到品行障碍的程度。


  对策:家长要因势利导,鼓励孩子说真话,这对孩子的心理发展非常重要。父母也需要给孩子足够的支持,告诉孩子“不要害怕,告诉父母真相,和我们分享你的经历和困难,我们会和你一起面对一切。”在父母的支持下,孩子不会选择撒谎来逃避。另外,家长不要轻易把谎言和孩子的品质联系在一起,以为孩子不擅长。这些想法会影响孩子对自己的评价,把自己定位为坏孩子。需要提醒的是,如果说谎已经成为孩子的一种习惯,你应该带他去看心理医生。


  04


  哭并吸引注意力


  有的孩子哭是有心理需求的,一般表现为偷偷抹眼泪,小声哭,并穿插一些吸引大人注意力的行为,比如制造噪音或者做一些小动作。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,家长一般不鼓励孩子哭,导致孩子的情绪无法释放和表达。很多家长在孩子哭的时候会采取三种错误的方式来对待孩子。


  1.指责和评判:“你走路多不小心啊”“这点小事哭都太懦弱了”等话语,让孩子无法得到父母情感上的认可和安慰,让孩子不敢再去寻找父母的支持和扶持,从而损害亲子关系;同时,孩子会将“懦弱”等负面词汇接受到潜意识中,降低自我价值感,容易导致自信心不足。


  2.误导:很多家长在孩子遇到挫折时会给孩子食物转移注意力,导致孩子成年后把食物或购物与缓解痛苦情绪联系在一起,形成错误的压力应对方式。分散注意力也是对孩子情绪的一种变相压制,剥夺了孩子表达情绪的机会。


  3.推卸责任:“都怪桌子不好,害了宝宝。”很多家长都这么说过,却不知道这会让孩子养成推卸责任的习惯,导致孩子长大后产生挫败感。而不是从自己身上找原因,总是把责任推给别人。这也会让孩子不愿意面对自己的负面情绪,不懂得从挫折中总结经验教训。


  对策:孩子哭闹时,家长首先要接受哭闹情绪,要明白孩子有这种情绪需要,需要经历哭闹的过程。家长也应该认同和支持这种情绪。比如,他们可以告诉孩子,“妈妈知道你摔倒了很疼,妈妈也很心疼。别怕,妈妈和你在一起。”这是父母增进亲子关系的一个机会,让孩子感受到“在我难过的时候有人支持我”。


  05


  去学校喊肚子疼。


  有的孩子上学就喊肚子疼,头晕,甚至呕吐晕厥,到了医院却查不出原因。这是孩子的生理失调。人在焦虑的时候,往往会表现出一些身体上的症状,比如胃痛、发烧、腹泻、出汗等等。比如有的孩子害怕上学,每个周日晚上就开始肚子疼。这不是一种行为,而是身体失调的表现。有些孩子心理压力很大,不仅会压抑孩子的发展能力,扼杀孩子的创造力,还会降低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,造成心理失衡和生理障碍。


  对策:家长需要先带孩子去医院,排除器质性疾病。如果问题查不出来,说明孩子很可能有心理问题。父母需要详细询问,让孩子觉得父母是可以信任的,这样才能找出孩子焦虑的原因,找到解决的办法。如果家长发现孩子过分自责,要及时调整对孩子的期望和要求,停止各种极端、不合理的“高标准、严要求”。家长要学会通过评价孩子的努力来肯定孩子,充分肯定孩子的努力和进步。对于发展过程中的孩子来说,过程比结果更重要。

扫描二维码 关注我们